close

博客來e-coupon 瓦解殖民世界: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



博客來e-coupon

瓦解殖民世界: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





瓦解殖民世界: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 評價



網友滿意度:



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經驗"和"想法"的方式

你想過的、不曾想過的,

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

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

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偶爾各式各樣的書

都要稍微看一下,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

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_<

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

瓦解殖民世界: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捷克隕石使用

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

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

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XD

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

加入@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

推給大家試試看囉;)



小鴨 博客來e-coupon傳送門

瓦解殖民世界: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



本週熱銷商品:





尋找共同點







十億民工進城來:史上最大規模人口遷徙如何改造中國?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瓦解殖民世界: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



    .當代非洲最重要的思想家,集大成之文集。

    2008年被 Foreign Policy (US) Prospect (UK) 雜誌列入「世界最重要的20位公共知識分子」名單。

    .全球首部文集,作者獨家授權。人類視角廣度約124度,視線所及之外,便超出經驗理解範圍。



    台灣在歷史與結構位置屬於第三世界,其實與亞、非、拉各地分享著許多共通經驗,例如被殖民、冷戰、移民動盪、威權統治、族群矛盾、轉型正義等等。但這些經驗的迫切壓力下,我們竟然總是將目光投向歐美,希望從西方思想與研究中,找尋自己的解藥;反倒忽視與我們有共通經驗的亞非拉,沒能建立起更積極的認識與互動,讓第三世界能有更豐富的思想積累。



    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為當代非洲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曾在2008年選為「世界最重要的20位公共知識分子」。他的著作總能找到嶄新不同於傳統歐美知識圈的切入點,從看似黑白分明的論述裡,開展出一整條光譜,打開過去難以進入的思想空間。



    整體而言,本書以《世界的去殖民》(Decolonizing the World)為題,足以標示曼達尼思想的動力之所在:當前世界是遭受殖民帝國主義歷史襲捲的產物,必須要徹底瓦解殖民過程在精神、物質、知識、法律制度、機構形式、政經體制各個層面所造成或是遺留的禍害,重新挖掘更為落地的多重思想資源才能從,才可能走向以異質、差異為前提,真正開放、自由、民主、博愛、平等的多元共存和平的世界。



    作為初步對於非洲思想界的譯介,本讀本翻譯了曼達尼的五篇文章與一篇訪談,這些文章的論據立足非洲而所觸及的議題,對中文世界並不完全陌生,可以建立起理解非洲狀況的銜接點,更或許可以激發我們自身語境的討論。工作團隊也特別製作的長篇訪談,希望有助於了解作者的生命軌跡與其所處大歷史之間的勾連。

















    • 作者介紹







      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



      為當代非洲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1946年於孟買出生,1974年於哈佛大學獲得非洲歷史與政治研究的博士。曾任教於坦尚尼亞的三蘭港(Dar-es-Salaam)大學、烏干達的馬凱雷雷(Makerere)大學、開普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並曾擔任泛非思想團體「非洲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委員會」(Counci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in Africa)之主席。於2008年被 Foreign Policy (US) 與 Prospect (UK) 雜誌列入「世界最重要的20位公共知識分子」名單。



      他的著作包括:《從公民到難民》(From Citizen to Refugee)、 《烏干達的帝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Imperialism and Fascism in Uganda)、 《公民與子民》(Citizen and Subject)、 《當受害者成為殺人者》(When Victims Become Killers)、 《好穆斯林,壞穆斯林》(Good Muslim, Bad Muslim)、《救世主與生還者》(Saviors and Survivors)等。

















    瓦解殖民世界: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目錄導覽說明





    • 導論(陳光興) Introduction (Kuan-Hsing Chen)



      當代非洲的國家與公民社會:重新理解國家民族主義的誕生與民眾運動的挫敗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Africa: Reconceptualizing the Birth of State Nationalism and the Defeat of Popular Movements)



      移住民什麼時候成為原住民?反思非洲赤道與南非公民身份的殖民根源

      (When Does a Settler Become a Native? Reflections of the Colonial Roots of Citizenship in Equatorial and South Africa)



      超越紐倫堡:南非後種族隔離轉型的歷史意義

      (Beyond Nuremberg: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ost-apartheid Transition in South Africa)



      移住民殖民主義之今昔

      (Settler Colonialism: Then and Now)



      在公共知識分子與學者之間:去殖民與非洲高等教育在獨立後的一些嘗試(Between the Public Intellectual and the Scholar:

      Decolonization and Some Post-Independence Initiatives in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



      一個非洲思想家的形成:與馬穆德•曼達尼訪談(陳光興等)

      The Formation of an African Intellectual: An Interview with Mahmood Mamdani



















    導論



    非洲當代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



    一、前言



    對於中文讀者而言,在歷史與結構位置上一樣同屬於第三世界,兩岸四地及包括新馬的華文世界,其實與亞、非、拉各地其實分享著諸多共通的經驗:殖民、內戰、冷戰、移民、難民、後發資本、壓縮現代、威權統治、強人政治、族群矛盾、民主轉型等等,但也正因為這些經驗所帶來的迫切壓力,造成我們慣於將目光投向試圖學習、超趕的歐美,而與這些地區缺乏更為積極、具體的認識與互動,無法建立更為多元的參照,豐富我們的自我理解、定位與認知;特別是處於所謂全球化的時代,少了亞非拉的知識視角,對於世界的理解都失之偏頗。



    因為推動2015年「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活動的緣分,結識了非洲當代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一年多來閱讀了他的重要專著,一起貼身工作,閱讀、對話與相處中受到相當多的啟發。透過初步的譯介,期待耐心的讀者能夠在閱讀中慢慢發現他在樸實無華的書寫中所展現的思想方式,暗含了尋找另類知識出路的可能性,他極為落地的理論化工作是建立在歷史的分析上,不僅有見地,有解釋力,也對現實的困境有膽識地提出解套的政治想像,我想這是第三世界知識分子所共同分享的情懷,不會只滿足於所謂客觀、抽離式的分析,而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以知識介入重大的議題時,都是以深厚的學術研究為基礎,對於問題有完整的把握,又具有冷靜論辯的理論高度。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曼達尼在過去四十多年的知識積累中,體現出一個立足非洲/第三世界、面向世界史的思維方式(mode of thought)。這是我們投入翻譯計劃的核心動力之所在。



    非洲與亞洲地區的構成雖然差異很大,但是又有許多經驗與我們互通,藉由彼此的相互參照,相信能開展出新的問題意識,相互揭示遮蔽掉的核心議題。特別是有幸透過曼達尼與去年離世的友人Sam Moyo接觸到泛非思想團體「非洲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委員會」(Counci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in Africa,簡稱CODESRIA),這個跨國平台四十多年間深耕出屬於非洲的現代知識傳統,造就了有前瞻性視野的分析,也形成了跨越國家的非洲區域內與跨洲比較研究的視野與能耐,在世界範圍內是獨具一格的知識社群,在許多方面比我們超前。希望藉由把曼達尼的思想工作帶入中文與亞洲的語境,讓我們能夠開始與非洲的思想界形成目前無法預測的互動關係。也期待在過去有遠見的前輩們已經開啟「第三世界」的道路上,會有更多有心的朋友們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開展與亞非拉地區的知識連帶。



    作為初步對於非洲思想界的譯介,本讀本翻譯了曼達尼的五篇文章與一篇訪談,這些文章的論據立足非洲而所觸及的議題──國家民族主義與民眾運動、人權/和解、移住民的殖民主義、大學的去殖民等──對中文世界並不完全陌生,可以建立起來理解非洲狀況的銜接點,或許可以激發我們自身語境的討論,工作團隊也特別製作的訪談希望有助於了解作者的生命軌跡與其所處大歷史之間的勾連,期待在未來能夠陸續以讀本與專著翻譯,讓讀者能夠對非洲當代思想有更為進一步的認識。



    二、曼達尼的思想及其時代



    曼達尼是非洲當代主要的思想家,1946生於印度裔穆斯林第三代移民家庭,成長於殖民時期的烏干達。少年時期親身體驗英國殖民體制的種族隔離狀態,受到民族主義反帝運動的洗禮。1962年烏干達獨立,在全球冷戰的競爭中美國政府提供了二十個獎學金的名額作為賀禮,曼達尼因為成績優異,次年被選派至匹茲堡大學學習工程,碰上全美六〇年代的學運熱潮,開始捲入政治活動,因而轉系攻讀政治學,參與民權運動。1967年畢業後進入塔虎托大學的Fletcher學院攻讀政經發展與法律外交,1969年取得碩士學位,進入哈佛大學政府系博士班就讀,學習期間完成第一本著作《人口控制的迷思:一個印度村子裡的家庭、階級與種姓制度》(The Myth of Population Control: Family, Class and Caste in an Indian Village,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1972),該書以印度農村的經驗為論證的基礎,指出第三世界控制生育人口政策的失敗,不能孤立的以老百姓非理性的態度來解釋,而在於整體社會條件的惡劣,要能改變更為寬廣的貧困、階級、種性等結構性問題,才可能改變農民的態度。



    1972年他回到坎帕拉(Kampala,烏干達首府)在馬凱雷雷(Makerere)大學擔任助理,同時進行博士論文田野研究。此時碰上軍事強人阿敏(Idi Amin)政權的「排亞」政策,因印裔身分流亡倫敦,滯留難民營期間完成第二本的專書《從公民到難民:烏干達亞裔赴英記》(From Citizen to Refugee: Uganda Asians come to Britain, London: Francis Pinter Ltd., 1973),這本文情並茂的報告記錄、分析印度移民成為代罪羔羊的政經、精神困境。1973年在友人安排下回到東非坦桑尼亞德雷沙蘭(Dar es Salaam)大學任教,開始了爾後四十多年的教學研究生涯。1974年完成博士論文,《烏干達的政治與階級形成》(Politics and Class Formation in Uganda,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76),這本專論成為理解烏干達現代史,特別是五〇至七〇年代轉化的重要著作,展現了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底,也奠定了他日後其他著作將分析對象歷史化、理論化的基本思維方式。德雷沙蘭大學時期,對這位年輕老師而言是極為關鍵的養成階段,那是個思想噴發的年代,坦尚尼亞1964年獨立建國,領導人尼雷爾(Julius Nyerere)的社會主義思想受到毛澤東農業集體化的影響,主導著國家各個層面的發展,校園裡也出現各式各樣的小型讀書會,討論《資本論》、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國革命、農業問題、烏干達的政治社會等等,馬克思主義、第三世界的思想在此時成為看待非洲問題的主要的理論資源。也是在七〇年代中後期,曼達尼與剛剛成立不久的跨國民間團體CODESRIA發生了延續至今的關係,他的泛非主義信念在這個團體的運作中找到了知識的歸屬,日後發展出以非洲作為整體進行分析的能力,正是在這個成員來自各地的組織,經過長期的相互學習、論辯逐漸培養出來的。



    1980年阿敏政權被推翻後,曼達尼重返烏干達,任教於殖民時期就已成立的馬凱雷雷大學的政治系,在此期間碰上內戰(1981至1986),思想空間萎縮,而因為政府與北朝鮮關係良好,與友人成立了「烏朝友好協會」在全國各地的學校、工廠、村莊設立五十多個分支機構,組織讀書會外,支持勞苦大眾,也因此有機會在八〇年代初期經北京訪問平壤。《烏干達的帝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Imperialism and Fascism in Uganda, Trenton, N.J.: Africa World Press, 1984)一書的前身,就是為鐵路工人所寫的讀書會教材,它解剖了阿敏體制內外關係中形成的基本性質,以「新殖民主義」概念串聯內部的法西斯與外部的帝國主義,這本著作所形成的分析架構,不僅對認識烏干達的政體留下了當時的思考,對戰後第三世界各地出現的強人威權體制的理解,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啟發(蔣介石、朴正熙、李光耀、蘇哈托等):在全球冷戰美蘇對峙的格局中,新興獨立國家體質虛弱、資源短缺但又百廢待舉,內部多種政治勢力的競逐,提供了國際強權介入的溫床,新殖民主義以代理人的方式與在地軍事強人結合,以經援、軍援進行遙控,延續了舊殖民帝國主義對於相對弱勢地區的宰制與分化,這樣的格局在亞非拉各地維持至今。1984年,因為批評總統奧博特(Milton Obote)的政策,他的公民權遭撤銷,禁止入境,直到1986年政權垮台才得以返國。次年,親身感受到在政局動盪中更要維持獨立研究的重要性,透過與CODESRIA的合作,他推動建立了烏干達第一個民間研究機構,「基礎研究中心」(Center for Basic Research, 簡稱CBR),在政權深入大學體制的外部搭起自主的知識網絡,試圖將當地的政經社會基本研究與更為寬廣的非洲視野連接起來。



    1991年曼達尼與印度著名女導演奈爾(Mira Nair)成婚。雖然本身為印裔,非洲的身分認同是他主要的歸屬,這個婚姻深化了他與南亞大陸長期的關係。



    在主持CBR期間(1987至1996),曼達尼擴大了對南部非洲大陸的研究,完成了經典作《公民與子民:當代非洲與晚期殖民主義的遺續》(Citizen and Subject: Contemporary Africa and the Legacy of Late Colonialism, 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



















    編/譯者:王智明、沈思、陳耀宗、楊雅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54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馬穆德.曼達尼

    追蹤







  • 譯者:王智明、沈思、陳耀宗、楊雅








  • 出版社:行人文化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7/1/20








  • ISBN:9789869358873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瓦解殖民世界: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





arrow
arrow

    beatric0id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